努力、清净、守戒才能得到加持
修行就是要达到佛的正知正觉,真正地了知、觉悟宇宙万有的究竟真理。但修行之路极其艰辛和漫长,单凭自己的力量很难达成,因此得到佛菩萨、师父的加持非常重要,能减轻修行路上的违缘和障碍。
学习第八册《得加持 修无念 才能正知正觉》后,做了一个简单的归纳。首先,佛力加持和自身努力都很重要,二者不可缺一。从“加持”的字面意义来看,第一是佛菩萨的慈悲“加被”能量,第二是我们将这种力量“受持”的努力,二者合一,才能产生出不可思议的作用。从之前的开示中得知,佛菩萨的加持力由慈悲、功德、禅定、智慧、法力等合力而成,修行人如能得到佛力包括师父的加持,就能得到生活和修行巨大的增上缘,现实中,得到菩萨或师父的加持后,生活变得顺利、疾病康复、修行进步的同修比比皆是。
以前,我们往往把加持当成了菩萨的馈赠,不想付出,就希望得到加持。许多人把菩萨当成了无限索取的对象,有次看见一个衣着光鲜的人,燃起一大把香对着佛像念念有词,仔细一听,居然是一大堆要求,如官运亨通、全家健康、出国旅游、股票发财等等,可惜这是众生的贪心愚痴作祟,与佛心相去十万八千里,所以很难得到加持。
如何才能得到加持?
一是自己必须努力。加持不是单方面的事,而是佛菩萨与众生之间的相应,即佛力通过自力才会起作用。就像师父举的例子,有人给车充满电,你自己得发动才行,否则车永远停在原地。又如师父对拜师动机的开示,如果仅仅想得到加持,没有弘法度众的发心,其实拜了也白拜;拜师后不精进修行,即使师父耗用能量为弟子先种上了莲花,也保持不了多久;没有修行的决心,哪怕佛当年在人间,也不能度化无缘众生。因此没有内因发挥的主导作用,任何外因都只是一个暂时的缘分,改变不了结果。
二是要有清净的身心。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会,在心烦意乱、杂念纷飞时念经拜佛,往往流于形式,效果并不好;如果安定下来,澄心净虑,就经常体验到一种祥和、法喜的感受,或觉得身心轻松、突发灵感、想通放下等,这就是佛的慈悲加持;而在相对清净的环境和心态下念的经文组合,效果也明显要好很多。佛菩萨的加持犹如日月的万丈光芒,众生的心好比江河之水,只有在清澈的水面上,才能清晰地映照出天上的日月。假如心中充满贪嗔痴,只有自私自利,没有众生,有如一潭污水,日月的光华无法显现,加持力也不复存在。
三是用守戒堵住修行的漏洞。在没有究竟觉悟前,我们做的善行很多都成就了有漏的福德,真正的无漏功德不多,而再大的功德和福德也经不起漏,反过来说,有漏也很难积累起功德和福德。究竟觉悟不是一朝一夕能达到的,但可以通过守戒最大程度地堵住漏洞。如果我们一边修行,一边还在造邪思邪见、坏脑筋、耍小聪明、淫欲、贪念等身口意业,原本不多的福德功德很快就会耗尽。
很多人辛辛苦苦修了很长时间,最后既没有福德来改变当下的困境,又没有功德来消除违缘、业障,时间一长,信心慢慢丧失甚至退转,除了自身原有的业障深重、修行方法不对等因素外,最主要的还是一个字——漏。曾见过一些老太太,因为没人指导,上午拼命念佛,下午说三道四,结果念了好多年,一切还是老样子,从生活状况到脾气心地统统没变化,别人觉得她修佛没用,连自己都开始怀疑,疑心一起,修行就更加不得力了。
如果我们通过努力、清净、守戒得到了加持,也只是修行路上的第一步,接下来还要把一切修心、修行的行为和结果运用到众生中去,以众生为道场,淬炼提升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般若这六种自度度他的能力,最后,把修行化作生活常态,每天处在佛法的摄受之中,锻炼在人间一切相处无住无念,一举一动保持正觉,守于中道。这样,我们的生命和修行就自然而然地与佛心相应,得到佛力和自力最大的加持。
守戒是做人和成佛之本
《守戒是德》这期讲座中指出,世出世间的戒制不外乎三类:人间的公序良俗、法律法规、佛教的戒律。而佛教的戒律从身口意三个方面,几乎涵盖了世间律法的所有内容。
太虚大师云“人成即佛成”,修行的最终目标是成佛,但我们必须先在世间做一个有德之人,才能奠定进修佛道的基础;何况,在家修行人本是社会一份子,守法尽责,维护家庭与社会的安定祥和,乃是完善世间法的第一重责任,也是未来成佛的根本。因此,守戒是对身命和慧命的保护。
佛教的戒律分居士戒和出家戒,从最基本的五戒到大乘菩萨戒,一切戒律都从最基本的五戒扩展细化而来,而对在家修行人的要求,只是最基本的五种戒律,即戒杀生、偷盗、邪淫、妄语、酗酒,这些行为不仅给自己的身心带来极大的伤害,还会给家庭、亲人、众生造成潜在威胁,是世间生活和佛教坚决反对的。
我们在生活中,往往只注意了粗浅层面的守戒,如在行为上不杀生、不骂人等等,却经常忽略了意念守戒和许多细节。正如这篇开示里说的那样,所有严重的果报,其实都是因为一个细小的意念、一个随意的动作、一句不经意的话、传一件未经证实的事引起的。因此师父告诫我们“因小果大”,学佛人对待戒律,要有“犹如头上住着菩萨”那样的敬畏心。
一般人以为戒律就是对自由的限制,是痛苦的,但事实却相反,戒律带来的是真正的解脱和自在。比如交通规则看似繁琐,但却是对生命财产最大的保护,同样,佛法的戒律,也是保护我们不受其害,能解脱相应的恶行所造成的伤害。
曾有个记载,一位居士平时修行很精进,持戒很好,但一天从外面满头大汗地回家,把桌上放着的一碗酒误当成了水,一口喝了下去。正在这时,邻居太太走过来找走失的鸡,他非但不归还,还非礼了她。邻居闻讯上门问罪,他矢口否认,并回家把鸡杀吃了。就因为一碗酒,一个好好的居士把五戒全破了。俗话说,千里之堤溃于蚁穴,有时一个不以为然的破戒举动,会带来一连串意想不到的因果,最后一发不可收拾。师父常常提醒我们,每一个意念、每一句话、每一个动作都要想想:我是学菩萨的人,可以这样做吗?
一开始戒律确实会让人觉得有些痛苦,那是因为我们习惯了犯戒的行为,守戒守到自然时,一定会不以为苦,以为是乐,因为我们亲身体验到了守戒的好处:与人相处时和睦安详,家庭关系亲密有礼,对欲望诱惑看淡不贪,时刻感受到一种心灵满足所带来的恬静和轻松,这是任何人间享乐无法比拟的法喜,守戒也让修行路上少了许多障碍,少走许多弯路。
三无漏学中,戒是第一位,佛涅槃时告诫弟子,当以戒为师。戒律首先关闭了众生堕落地狱之门,修行如不守戒律,就如煮沙成饭,空忙一场。一开始,我们肯定是因为畏惧恶报,才不得不守;后来,是逐渐认识到戒律所蕴含的重要意义,从身守到心守、意守;最后,是不戒而戒,达到了“从心所欲而不逾矩”,起心动念自然就符合了戒律,这时候,我们的身心已经从凡夫向圣人转变了。
戒定慧是从凡夫到成佛都要修习的法门,对处于修行初级阶段的人,确实是带有一定强制性的,但它是扭转我们向恶道堕落的力量。戒律其实就是自我对照、反省,一旦改正了身口意,恶业的力量就减弱了,恶业的障碍少了,功德的漏洞堵住了,我们的德行就得到提升,从一个普通人的世间道德,到修行人的性德,一直到启发本性中的佛德,都需要戒律的护持。
从浅到深,从他律到自律,守戒对人间而言,意味着平安喜乐,家国安定;对修行而言,是菩萨之本,成佛根基。因此守戒之人,一定是守法公民,世间的善人君子,未来的绍隆佛门的火种。
分享人:李同修
【网友反馈 2022-05-04】